120 底片,相較於更便宜也更容易使用的 135 底片,總帶有一股更古老又崇高的氣息。這麼說或許也並非毫無根據,畢竟它起源自柯達公司 1901 年開發的 Brownie No. 2 傻瓜相機。差不多 120 年過去了,120 底片依然有在生產。此外,也許是因為它(以及使用它的相機)更貴、更難使用、犯錯的代價更高,用起來更讓人戰戰兢兢。
我從 2014 年開始重新拍底片(相較於那些從未接觸過底片的千禧年世代,我直到高中還在用即可拍拋棄式底片機),然後在 2015 年才買了第一台中片幅相機。
這四年來拍中片幅的次數雖然沒有 135 多,但仍留下了不少作品。我的底片都是在家附近的老相館沖洗和掃描的,但最後幾次老闆做得有點隨意,框沒對齊、白平衡也常怪怪的,所以那時砸錢買了一台 Epson V600 自己掃看看。
總之,今年稍早得知那間相館關門了,得換地方洗底片了。新相館其實掃描品質好太多了,只是要跑遠一點而已。既然如此,就藉著這個機會,把過去的底片用 V600 重掃吧,順便將底片重新整理一下,只有最喜歡的才保留和重掃。
本篇放的便是這四年來的精華,算是一個回顧。
Yashica Mat-124G (1970, 6x6)
這是我的第一台中片幅相機。買它的最主要理由,就是因為它有測光表。後來才知道測光表完好的機型不多哩。不過算是誤打誤撞,這台仿 Rolleiflex 的相機本身也蠻有名氣的。只可惜 Bay 1 接環遮光罩太貴了,一直買不下手。
但我這台的測光表電池有點接觸不良,且最大的問題是捲片距離不時會出包(裡面用一個轉輪來測量轉到下一張底片的距離)造成疊片,而且 TLR(雙眼相機)的快門位置又很不好按,必須非常努力穩住機身。最後則是有次發現鏡頭起霧,送去清理後拍照的銳利度就下降了,抗耀光的效果也很差,後來便很少再用。儘管如此,此機還是替我留下不少珍貴回憶。
Zeiss Ikon Ikonta 520/2 (1929, 6x9)
從捷克籍的叔叔手上借來的寶物,是他爺爺傳給他的超古老德製相機,表妹來台灣念書時把它帶來借我。
從機身序號可確認生產於 1929 年,也就是此機型生產的第一年。可想而知,當我發現這台使用 120 底片時有多興奮了吧。當然一開始機身嚴重漏光,鏡頭也有點髒,但整理過後(我在機身內側周圍貼了很多電工膠帶)就能正常使用了。測光部分,我則是靠一個手機 app,大致上還蠻準的。
這台相機有個豐富的歷史意義,但構造上極其簡單,只能人工判斷距離,連取景窗都很簡略,所以用起來反而相當困難。後來在表妹返國時把相機還給他們了,希望他們能繼續好好的當成傳家寶留下去啊。
VEB Zeiss Ikon Ercona (1948, 6x9)
在把 Ikonta 520/2 還回去後,偶然在市集看到很便宜的這台,買來算是半收藏用,根據序號可能產自 1950 年代初。此乃戰後東德拿戰前 Ikonta 521/2 來重新生產的版本,所以等於是 520/2 的後繼機。此機用起來跟 520/2 幾乎一樣難用,但鏡頭規格跟機身的整潔度卻是神奇的少見。有時賣家不識貨,也是一種可利用的好處。
這台比較好一點的是有可彈出的機身觀景窗,此外觀景窗跟機身都有切到 6x6 格式的功能,只是我沒有 6x6 檔板,大概得自己用黑色厚紙板做吧。
當然正因不太好用(比如沒有可靠的對焦方式,且也很容易手晃),所以用的次數極少。
Mamiya Six IV (1947, 6x6)
在確認 Yashica Mat-124G 有疊片問題且修了幾次都無法解決後,我就開始尋找下一台主力 120 相機,那時本想找用純手動方式過片(靠背後小紅窗對齊數字的方式)的機種。結果在買 Mat-124G 的那家店(同時也是相機修理店)裡找到這台剛上架的,感覺很適合就帶回家了。
不太確定生產時間,但既然機身沒有「日本占領區」(1952 年結束)的字樣,所以可能產自 1952 或 53 年。它最大的特色是藉由移動底片框本身而不是鏡頭來對焦。據我所知,唯一另一個使用機背對焦方式的就只有 Contax AX 了吧。
這系列有很多型號,有的能在 6x4.5 跟 6x6 格式切換,我這台只有 6x6。不過,這台倒是有自動計算捲片距離的功能(用捲片軸的轉動距離而不是底片本身),因此只要上片時在小紅窗對到第一張,後面的就可以直接捲了。由於捲片和鏡頭快門上弦是分離的,所以機身還內建了警告重曝用的小紅旗。
這台現在是我的主要用機,手持很穩、RF 對焦方便而且一樣能計算過片距離,但方式比 Mat-124G 可靠許多。上頭的 Olympus 鏡頭散景有點不好看,但整體上蠻銳利的,75mm 相當於 135 的 40mm,是個相當實用的焦段。此外只要記住上片跟過片的順序,就不太會遇到意外重曝的問題了。
花了一兩星期重掃底片,接下來就看之後什麼時候有精神來整理更龐大的 135 底片了。
說起來 V600 的自動掃描效果大致蠻不錯的,雖然偶爾還是得照自己的喜好修一下對比度。其實幾年前還曾帶著 Mamiya Six IV 去日本九州拍櫻花哩,但這就等下次有機會再分享了。
我用的 120 底片幾乎是 Kodak Ektar 100,沒別的理由,就因它最便宜。但 2020 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底片的價格在台灣水漲船高,便宜款的底片也大多斷貨。前陣子終於開始重新出門走走,把冰箱裡的最後兩捲底片用掉了,但不曉得下次再買會是什麼時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