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那段銀鹽美好時光,重新掃描我的 120 中片幅底片:2015–2019 攝影作品精選

Alan Wang
9 min readAug 16, 2020

120 底片,相較於更便宜也更容易使用的 135 底片,總帶有一股更古老又崇高的氣息。這麼說或許也並非毫無根據,畢竟它起源自柯達公司 1901 年開發的 Brownie No. 2 傻瓜相機。差不多 120 年過去了,120 底片依然有在生產。此外,也許是因為它(以及使用它的相機)更貴、更難使用、犯錯的代價更高,用起來更讓人戰戰兢兢。

我從 2014 年開始重新拍底片(相較於那些從未接觸過底片的千禧年世代,我直到高中還在用即可拍拋棄式底片機),然後在 2015 年才買了第一台中片幅相機。

我的中片幅相機們:以 Polaroid SX-70 Sonar 與 Impossible Project 黑白底片拍攝

這四年來拍中片幅的次數雖然沒有 135 多,但仍留下了不少作品。我的底片都是在家附近的老相館沖洗和掃描的,但最後幾次老闆做得有點隨意,框沒對齊、白平衡也常怪怪的,所以那時砸錢買了一台 Epson V600 自己掃看看。

總之,今年稍早得知那間相館關門了,得換地方洗底片了。新相館其實掃描品質好太多了,只是要跑遠一點而已。既然如此,就藉著這個機會,把過去的底片用 V600 重掃吧,順便將底片重新整理一下,只有最喜歡的才保留和重掃。

本篇放的便是這四年來的精華,算是一個回顧。

Yashica Mat-124G (1970, 6x6)

這是我的第一台中片幅相機。買它的最主要理由,就是因為它有測光表。後來才知道測光表完好的機型不多哩。不過算是誤打誤撞,這台仿 Rolleiflex 的相機本身也蠻有名氣的。只可惜 Bay 1 接環遮光罩太貴了,一直買不下手。

但我這台的測光表電池有點接觸不良,且最大的問題是捲片距離不時會出包(裡面用一個轉輪來測量轉到下一張底片的距離)造成疊片,而且 TLR(雙眼相機)的快門位置又很不好按,必須非常努力穩住機身。最後則是有次發現鏡頭起霧,送去清理後拍照的銳利度就下降了,抗耀光的效果也很差,後來便很少再用。儘管如此,此機還是替我留下不少珍貴回憶。

寶藏巖
寶藏巖
猴硐煤礦博物館園區
猴硐
工地
有次在板橋辦的老相機展
松菸
內灣線合興車站
野柳
苗栗鐵道文物展示館
彰化扇形車庫
彰化扇形車庫
彰化扇形車庫

Zeiss Ikon Ikonta 520/2 (1929, 6x9)

從捷克籍的叔叔手上借來的寶物,是他爺爺傳給他的超古老德製相機,表妹來台灣念書時把它帶來借我。

從機身序號可確認生產於 1929 年,也就是此機型生產的第一年。可想而知,當我發現這台使用 120 底片時有多興奮了吧。當然一開始機身嚴重漏光,鏡頭也有點髒,但整理過後(我在機身內側周圍貼了很多電工膠帶)就能正常使用了。測光部分,我則是靠一個手機 app,大致上還蠻準的。

這台相機有個豐富的歷史意義,但構造上極其簡單,只能人工判斷距離,連取景窗都很簡略,所以用起來反而相當困難。後來在表妹返國時把相機還給他們了,希望他們能繼續好好的當成傳家寶留下去啊。

寶藏巖
華山文創園區
彰化扇形車庫
彰化扇形車庫

VEB Zeiss Ikon Ercona (1948, 6x9)

在把 Ikonta 520/2 還回去後,偶然在市集看到很便宜的這台,買來算是半收藏用,根據序號可能產自 1950 年代初。此乃戰後東德拿戰前 Ikonta 521/2 來重新生產的版本,所以等於是 520/2 的後繼機。此機用起來跟 520/2 幾乎一樣難用,但鏡頭規格跟機身的整潔度卻是神奇的少見。有時賣家不識貨,也是一種可利用的好處。

這台比較好一點的是有可彈出的機身觀景窗,此外觀景窗跟機身都有切到 6x6 格式的功能,只是我沒有 6x6 檔板,大概得自己用黑色厚紙板做吧。

當然正因不太好用(比如沒有可靠的對焦方式,且也很容易手晃),所以用的次數極少。

淡水漁人碼頭
淡水漁人碼頭
瑞芳車站。這其實是在 2020 年拍的,不過就湊一下吧!
八斗子車站。同上,攝於 2020 年

Mamiya Six IV (1947, 6x6)

在確認 Yashica Mat-124G 有疊片問題且修了幾次都無法解決後,我就開始尋找下一台主力 120 相機,那時本想找用純手動方式過片(靠背後小紅窗對齊數字的方式)的機種。結果在買 Mat-124G 的那家店(同時也是相機修理店)裡找到這台剛上架的,感覺很適合就帶回家了。

不太確定生產時間,但既然機身沒有「日本占領區」(1952 年結束)的字樣,所以可能產自 1952 或 53 年。它最大的特色是藉由移動底片框本身而不是鏡頭來對焦。據我所知,唯一另一個使用機背對焦方式的就只有 Contax AX 了吧。

這系列有很多型號,有的能在 6x4.5 跟 6x6 格式切換,我這台只有 6x6。不過,這台倒是有自動計算捲片距離的功能(用捲片軸的轉動距離而不是底片本身),因此只要上片時在小紅窗對到第一張,後面的就可以直接捲了。由於捲片和鏡頭快門上弦是分離的,所以機身還內建了警告重曝用的小紅旗。

這台現在是我的主要用機,手持很穩、RF 對焦方便而且一樣能計算過片距離,但方式比 Mat-124G 可靠許多。上頭的 Olympus 鏡頭散景有點不好看,但整體上蠻銳利的,75mm 相當於 135 的 40mm,是個相當實用的焦段。此外只要記住上片跟過片的順序,就不太會遇到意外重曝的問題了。

台北動物園。這台已經拖走了。
台北動物園
艋舺龍山寺
艋舺龍山寺
象山。這張就是有背紙轉印的痕跡,有些還可以看到背紙的數字。這就是為何你得把沒拍的底片冰在冰箱裡。
寶藏巖
寶藏巖
華山文創園區旁高架橋下的滑板場
內湖內溝溪
內湖內溝溪,名叫ビール(啤酒)的狗狗
福壽山
福壽山
圓山兒童樂園遺跡
圓山兒童樂園遺跡
平溪線的嶺腳
嶺腳
十分瀑布旁
十分瀑布旁

花了一兩星期重掃底片,接下來就看之後什麼時候有精神來整理更龐大的 135 底片了。

說起來 V600 的自動掃描效果大致蠻不錯的,雖然偶爾還是得照自己的喜好修一下對比度。其實幾年前還曾帶著 Mamiya Six IV 去日本九州拍櫻花哩,但這就等下次有機會再分享了。

我用的 120 底片幾乎是 Kodak Ektar 100,沒別的理由,就因它最便宜。但 2020 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底片的價格在台灣水漲船高,便宜款的底片也大多斷貨。前陣子終於開始重新出門走走,把冰箱裡的最後兩捲底片用掉了,但不曉得下次再買會是什麼時候呢?

攝於台灣疫情高峰那段時間…在家裡待了很久沒出門。

--

--

Alan Wang

Technical writer, former translator and IT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