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價自製機械機芯 Orient F6 與 Seiko 4R 系的有趣淵源

原來 Orient 跟 Seiko 合併前,有些錶就已經是遠房親戚?

Alan Wang
11 min readAug 10, 2024

Orient(東方)和 Seiko(精工)是少數擁有自製機芯的錶廠,而且其機械錶都以平易親人的價格廣受歡迎。但比起 Seiko,Orient 對自家機芯的揭露並不多。而且有趣的是,Orient 機芯經常能比 Seiko 的同價位產品有更小的每日誤差,也因此常被認為 CP 值更高。他們的秘密究竟是什麼呢?Orient 機芯真的有更好嗎?

因緣際會下,筆者決定對這方面做一點調查。

自動上鍊的概念可追溯自 18 世紀末,但直到二戰前後才趨於成熟,並成為新的市場風潮。1931 年,Rolex Oyster Perpetual 發明能 360 度轉動的自動盤,而 1948 年的 Eterna-Matic 首度使用軸承來減少自動盤轉軸磨損。日本方面,Seiko 於 1956 年推出第一支日本自動錶 Seiko Gyro Marvel,並在 1959 年發明魔術上鍊桿(Magic Lever),大大增進自動上鍊的效率。

Orient 自然也試圖跟上這股風潮。他們在戰後的主力機芯包括:

  • T-type(1955):貌似早期 ETA 機芯。差不多時期的 Seiko 諏訪精工舍 Super/Marvel/Crown 機芯以及 Citizen Homer 其實也是。(Seiko 早期會進口瑞士零件用於自家機芯,據說直到 Marvel 才是真正實現自製。)
ETA 1080 機芯 (1950)
Seiko Super 機芯 (1950),公認和 ETA 1080 神似,但又有微妙的差異。
Seiko Marvel 機芯 (1956)
Citizen Homer 機芯 (1960)
Orient T-type 機芯
  • N-type(1958):T-type 後繼型。1961 年加上 Pellaton 自動上鍊機構就成了 Orient 第一支自動上鍊機芯,但這也大幅增加了厚度,而且製造成本高,運作效率又不佳,容易磨損。
  • L-type(1961):N-type 的小幅改良版,同樣有手動版和 1962 年的自動版。1963 年時為了次年的東京奧運熱潮,還以此機芯推出裝滿 64 顆寶石的 Grand Prix Olympia。
Orient L-type 自動上鍊機芯 (66 系)

總之 Pellaton 自動上鍊機構似乎問題重重,Orient 急於將之淘汰,但新的自研型號又來不及趕上,便在 1964 年引進 Seiko 龜戶精工舍的 76/7600 系代用。76 系於 1962 年推出,根據的是龜戶精工舍稍早的 760 手動上鍊機芯。

Seiko 760 機芯
Seiko 7619A 機芯(76 系)
Orient 使用的 Seiko 7106A 機芯。當時流行提高錶上的寶石數量當成賣點,所以自動盤上多裝了一堆寶石,有 30/35 顆兩種版本。
Orient 31942 (或 1942) 機芯 (31 系,1965 年),據說有受 Seiko 76 系影響

有人認為 Seiko 76 系也影響了 Orient 自己的 34/42 系設計,但看外觀有點難以佐證。

1969 年,諏訪精工舍推出全球第一支量產石英錶 Astron 35SQ。欠缺石英錶生產技術與能力的 Orient 再度向 Seiko 尋求協助,自家機械機芯研發也就被暫停,改而向龜戶精工舍取得新的 70/7000 系(76 系的後繼型)和 52/5200 系的授權。Seiko 當時認為石英錶會成為未來市場主流— —其實也沒猜錯 — — 自然覺得授權機械機芯給同業並無所謂。

(石英錶量產化其實也沒有那麼快對機械錶市場造成衝擊。如果去看 Seiko 1970 年代上半的型錄,會發現當時石英錶其實被定位為中高階產品,價格甚至能超越頂級機械錶。Astron 35SQ 錶殼是 18k 金,最初價格為 45 萬日圓(相當於 2024 年的 159 萬日圓),而同期的 18k 金 Grand Seiko 只要 19 萬日圓。70 年代下半,隨著生產技術的改良和產品線的重新調整,Seiko 石英錶價格快速下降。在 1980 年代的 Seiko 型錄中,已經幾乎看不到機械錶的存在。)

Seiko 76 系(17/23/25/? 顆寶石,18,000 vph)和 70 系(17/19/21/23 顆寶石,18,000 vph)的起源較難考證,但筆者猜測 76 系有可能是受到諏訪精工舍的 66 系啟發。差不多時期的諏訪 62 系仍帶有 Marvel 機芯的風格,然而 66 系(以及諏訪自己後繼的 61/63 系)就可見有了明顯差別,筆者目前也還沒找到 ETA 有類似風格的產物。

Seiko 2451 (或 6601) 機芯,17 顆寶石,18,000 vph,用於初代 Seiko Sportmatic (1961)。對早期精工五號家族機芯有興趣的話,可參考此處
Seiko 6602 機芯 (手動上鍊版)
Seiko 6102A 機芯 (手動上鍊版)。61 系是 66 系的後繼型,比 76 系晚出現。配置是不是跟前面的 760 機芯有一點像?難道諏訪精工舍也反過來受到影響?事實上,到最後諏訪 63 系和龜戶 70 系看起來已經非常相像。
Enicar 1010 機芯 (1950 年代)。有些德國 Durowe 機芯 (並授權給日本 Takano 廠) 也有一些相似的影子。

76/70 系的存在,或許也反映了龜戶精工舍試圖跟上諏訪精工舍將機芯生產現代化的努力。諏訪精工舍同期用於 Grand Seiko/King Seiko 的 56/5600 系,就是為了自動化量產而設計。

Orient 46 系也沿用了 Seiko 的幾樣技術:

  • Magic Lever 自動上鍊桿
  • Diashock 避震器
  • Diafix 保油機構
  • (合理推斷應也有使用不會斷的發條 Diaflex)
Magic Lever 及 Diashock 展示

於是,經過改良並結合自家研製成果的龜戶精工舍 70 系,就成了 Orient 的 46 或 469 系(17/21/23 顆寶石,提高到 21,600 vph,是 Orient 機芯第一個振頻達到 3 Hz 者)。46 代表的是昭和 46 年(1971 年)。

Seiko 7006A 機芯(早期 70 系)
Orient 46943 機芯(46/469 系)。但單純從外觀看,確實也很像 Seiko 76 系。

46 系也有一個小幅改版叫 48 系。而 Seiko 52 系在 Orient 則成為 26 系,但據說不多見。Orient 在這之後就沒有開發過自研機芯,一直到近代為止。

石英危機導致日本機械錶市場在 1980 年代消失,直到 90 年代復甦,46/48 系將繼續扮演 Orient 的機械機芯主力,一如 Seiko 52 系會以 4S 系和 9S/8L 系之姿重生。

有趣的是,當年定位為中階的 Seiko 70 系更成了 1996 年新一代中低階機芯 7S 系(21/23 顆寶石,21,600 vph)的基礎,將前者進一步改良、增進可靠性的同時降低生產和維護成本。據說,7S 系還成了 Seiko 最賺錢的機械機芯系列。

Seiko 7S26 機芯

由於當時消費者傾向只買一支錶長期配戴,因此 Seiko 76/70/7S 系以及大部分的 Orient 46 系都和同期產品一樣,並未提供手動上鍊功能。

7S 系也衍生出 Seiko 後來的整個中階與低階機芯家族:

  • 6R15(2005):7S 加上手動上鍊、停秒功能,改用 Spron 510 發條(50 小時),有打磨,23 顆寶石
  • 6R2x:6R15 的 28,800 vph 版(45 小時),29/31 顆寶石
  • 4R15/16(2008):6R15 拿掉手動上鍊和可停秒的版本,22 顆寶石
  • 4R3x(2010):7S 加上手動上鍊、停秒功能,23/24 顆寶石
  • 6R3x(2019):6R15 70 小時版,24 顆寶石
  • 6R5x(2023):6R15 72 小時版,24 顆寶石

如今 4R 系取代了 7S 系,而 6R 系則取代 4S 系。復刻版 King Seiko KSK 即是採用 6R55。至於後來 Grand Seiko 全新的 Spring Drive 機芯 7R/9R 系,這邊就不討論了。

Seiko 4R36A 機芯(4R 系)
Seiko 6R15 機芯(6R 系)

至於 Orient 這邊,46 系被長期用於 Orient 和 Orient Star 產品,直到 2010 年代中才被其升級版 46-F6 系(大多為 22 或 24 顆寶石,21,600 vph)取代。所有的 F6 型號都有手動上鍊和停秒功能。稍後的 F7/F8 系則是 F6 的更高價位版,例如有打磨、動力儲存時間更長等等。

Orient F6922 機芯(46-F6 系)
Orient 46-F7 機芯

Orient 在 2009 年成為 Seiko Epson(1985 年由諏訪精工舍和其子公司信州儀器— — 後來改名為 Epson — — 合併而成)的子公司,並於 2017 年正式合併。據了解 F6/F7/F8 的發展也是得益於 Epson 的技術協助。(龜戶精工舍則轉為 Seiko 集團的另一個成員,Seiko Instruments Inc.。)

所以看來,Orient F6 和 Seiko 4R 這兩個相當常見的日本平價自製機芯,其實是遠房親戚來著,現在甚至實際上也一家親了。此外,既然這些機芯的設計基本上大同小異,他們的精準度差異可能只是主要源自出廠時的校正時間長短而已。

我自己的幾隻 Seiko,包括 4R35B、4R36A、甚至一個 7009A 機芯自行調整後,其實也可以壓到每日正負 5 秒以內。當然這需要一點時間去試驗,因為機芯在朝上、朝下、朝側面的走速都會有差距,所以實際表現也取決於你的日常使用方式。不過,要校正到比出廠時準確許多是完全可行的,這也意味著網路上的每日誤差規格其實也僅供參考。

參考資料

--

--